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解析世界百年新变局 感知中国新发展阶段(一)------第四次科技革命与数字经济的缘起

发布时间:

2023-01-13 14:16

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指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战略将进入攻坚时期、高质量发展需要取得基础性成果、在全球科技革命浪潮中需求保持领先、在国际竞合关系中需求保持战略定力等,注定接下来的五年将会成为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浓重之笔和关键突破点。

从全球视角来看,当前国际社会主要矛盾聚焦在发达国家企图垄断市场、资源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愿望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生产力没有飞跃式发展(第四次科技革命姗姗来迟),世界范围内市场、资源开发程度越来越充分,众多发展中国家想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参与世界市场和资源的竞争中去。纵观历史,无论是国际竞合关系、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经济发展,还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都有其发展规律和演进范式,即“生产力飞跃、生产要素变化、信息传播效率突破和社会智慧主体规模扩容的叠加,将会促使的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创新变革,最终引发经济与民生的深层发展”。这个范式驱动完成了原始经济到农业经济,再到工业经济的转型过曾,同样会驱动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型始终。

一、百年变局的关键驱动因素

世界百年变局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第四次科技革命、数据要素的诞生、社会互联网化新格局和社会智慧主体快速复制与扩张。

1、生产力变革:第四次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是第一是生产力,近代人类发展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三次科技革命,正在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对应一个科学范式,其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国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源地。

第一科学范式为经验范式。它偏重于经验事实的描述和明确具体的实用性的科学研究范式。在研究方法上以归纳为主,带有较多盲目性的观测和实验。经典研究方法为“三表法”,即先观察,进而假设,再根据假设进行实验,最终得到所需的科技成果,如日心说、两个不同重量的球同时落地等。该范式的应用,将人类首次带入科技殿堂,极大的促进了经验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第二科学范式为理论范式。它主要指偏重理论总结和理性概括,强调较高普遍的理论认识而非直接实用意义的科学研究范式。在研究方法上不局限于描述经验事实,以演绎为主最终得到所需要的科技成果,如数组原理、相对论等。该范式的应用,将人类从农业经济环境,带入了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工业机械化、工业电气化时代,成功推动西方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众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当前成就奠定了科学基础。

第三科学范式为模拟范式。它是一个与数据模型构建、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来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研究范式。在研究方法上围绕数值模拟、模拟拟合与数据分析和计算优化等展开,其在研究中所用模型主要是计算机的仿真/模拟,最终得到最优结果,如工艺仿真、地震灾害模拟。该范式伴随计算机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工业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力量。

第四科学范式为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它针对数据密集型科学,由传统的假设驱动向基于科学数据进行探索的科学方法转变而生成的科学研究范式。其研究方法是基于计算机生产与实践产生的数据,按照驱动理论获得猜想与假设,完成数据自动化的计算发展和原理探索,即由计算机自主实施第一、第二、第三科学范式。也就是通过新型信息技术的数据洞察,从大数据中自动化挖掘实践经验、理论原理并自行开展模拟仿真,完成基于数据的自决策和自优化,这将极大的繁荣应用科学技术。

第一、二、三科学范式推动传统工业革命的性质是单一技术要素(蒸汽机、电的发明、电子控制、软件程序)的革命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完成了对人类的“体力替代”,改变了人类活动的生产结构。第四科学范式推进互联网第一次通过多元的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数字关系”构成技术要素的革命,实现了智能化,完成了对人类的“脑力替代”,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治理结构。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社交网络、先进数码、区块链和混合现实等新兴信息数据技术的持续成熟和广泛应用,智能化成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主旋律,引发数据自动化带来的“脑力替代”,科技应用突破急速扩张,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直接引发了第三四科技革命,也就是本此世界大变局的直接诱因。

2、生产要素变革:数据要素的诞生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它是中央发布的第一份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明确地表示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是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并列的第五个被明确的生产要素。这可谓一个标志性事件,表明数据将会是未来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也表明数据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其对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经济组织转型和参与个体生活质量,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

数据记载信息,信息融合知识,知识孕育智慧,过去我们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的信息化建设,我们把智慧解构成知识、把知识分解为信息,把信息拆解为数据。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过去是分散在各个环节的数据,可以重新归集为显性信息、知识和智慧,数据的经济价值被凸显出来,因此数据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土地、设备、原材料、资本、劳动、技术同等重要,具备类了单列为生产要素的现实条件。

如图1所示,数据是筑底构建可计算智慧的关键,通过信息化过程我们将人类智慧形成了数据表达,并通过数据流动,提高了我们业务与工作效能,解放我们的劳动力。接下来通过智能化工程,我们将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逆变数据为计算智能,完成了智慧载体有自然人到计算机的转移,其价值不仅仅是智慧的在线时效(7*24无休),更可以实现智慧挤压(用于复杂决策)和更高级别的智慧萃取(新智慧的生成),更加可以实现智慧的可复制。这一过程是第四科学范式的基本框架,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触发逻辑。

图1:可计算智慧的八化转换融合关系示意图

数据对比其他要素来说,是可复制、可再生的生产要素,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化,汇聚、共享更多的数据,从而衍生、聚合更多的科学发现;需要通过数据治理建设,生产、积累更多的高质量数据并确保数据安全;需要更加全面的战略、法律法规、标准与最佳实践,加快数据的开发利用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3、信息传播效率突破:社会互联网新格局

社交网络的出现,极大了推动了社会化信息传播效率。社交网络中每个用户实际上是一个点,一个网络上有无数的点;点与点之间相连成线,线与线之间相连成网。社交网络本身具有发散性,发散性是指信息扩散速度非常快。俗话说:“一传十,十传百”就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六度分隔》这本书中谈到我们只需要经过很少的几个人,就能联系到网络上的任何其他人。伴随社交网络出现的朋友圈,并不仅仅只是发散性,反而体现出一定的聚集性,朋友圈会因特定的因素而聚集,从而带来了新型网络经济,如网络商城、快递、餐饮外卖、网红带货等,成就了社交网络的消费互联网核心地位。

消费互联网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生活方式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他更加推动了社会生活的深层变革,那就是“无身份社会”的建立。互联网环境下的“无身份社会”带来了更加快捷的社会活动与经济效能,相关参与者可以不用消耗时间精力来完成共同参与者的“身份认定”,这是因为互联网搭建了更高层级的信任校验模式,其通过数据记录、存储、整合与共享等方面的能力,实现了社会活动的一定程度上的复杂校验和过程可回溯,正式这种天然模式,进一步强化了“无身份社会”的发展进程。

消费互联网还带了更加细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在繁荣新型经济过程中,也持续推动了社会分工的优化和技术进步。当前,我国的工业互联网正在加速发展和建设,其必然也会通过更高层次的信任验证和更全面的产品与服务数字表达,引发工业经济领域的“无身份”化,从而从根本上推动工业经济领域更加细化的社会分工和更加便捷的工业经济交易,如全面人力资源外包、互联网在线协同研发等,并衍生更多的经济模式,如服务型制造。未来我们还可能会迎来城市互联网带来的生活环境品质提高,以及面向国际的服贸互联网带来的国际化协同等。高效信息传播、全面信任模式重构、需求的快速满足等互联网化还将引发金融、文化等领域的深层次变革,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4、社会智慧主体规模:快速复制与“智能+”

过去,我们认为的智慧主体都是自然人,复制一个智慧主体的难度很大,需要教育、培育、培养等众多的手段方法。同时,其周期也较为漫长,培育一个自然人的智慧主体,往往需要超过20年的时间。还有就是智慧融合也需要经历漫长的复杂交互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限制,都制约了社会智慧主体规模的扩大与繁荣,从而使互联网的节点容量出现瓶颈,随着社会的进一步演进,这种瓶颈会阻碍人类社会的高质量建设,会影响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演进。

现在,我们的社会智慧主体已经不单纯是自然人,他可以是一个互联网账号,或者是一台自动驾驶的汽车,或者是一部智能手机,或者是一台工厂中的一套智能机器人。这些新兴智慧主体,随其不同于自然人的全量社会化活动模式,如消费选择等,但其在数据生产、数据开发利用、劳动力贡献和决策能力等方面,具备了自然人很多关键特征,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让这些新主体,参与到了我们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乃至与自然人享有同等的社会空间,如未来某一时刻无人驾驶的计算机主体与自然人道路参与主体享有同等的道路权。

新兴的智慧主体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自我修炼能力、更加广泛的连接能力和更加标准的交互手段等。新兴主体规模和种类的快速扩张,会引发我们社会深层次变革,改变自然人主体的劳动方式,劳动密集型社会劳动逐步消退、智力密集型社会劳动持续强化,自然人智慧主体乃至全面退出生产制造过程领域,让自然人的竞争力聚焦在新兴主体不会具备的领域。这个领域是以“服务”为典型代表,因为该领域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交互过程、更多的风险融合应对和情感因素管控等。

二、新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变革

经济虽是社会活动的综合,但其也具备热岛效应,即自然人智慧主体的聚焦领域。因为自然人是消费的主力,也是消费多样性的源泉。随着自然人智慧主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价值迁移领域,也就是经济热岛所在的,也是社会创新最为活跃、社会财富最为集中的领域。因此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热岛将逐步向以数字经济为载体的新型服务业务领域转移,并逐步稳定下来。

数据经济蕴含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数据要素市场化等多个方面的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化是基础,数字产业化是变革动力和创新源泉,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当前的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且规模较大,数字产业化发展持续强化,并具备了一定的全球竞争优势。数据要素在消费互联网、数字营销、智慧城市等建设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化基础,随着政策、法律法规的持续完善,其发展效能可期。

相对而言,产业数字化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一是我国作为世界工厂,拥有最全的工业门类,但大多数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处在较低水平,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二是产业数字化不同于新兴产业领域,其不仅仅需要产业企业的数字化建设,还需要其转变发展理念乃至运营模式,从关注技术和产品,向关注用户价值方向演进,工业企业服务化成为其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与导向,如图2所示,既有人才的思维惯性和新型人才的匮乏,导致其转型的社会教育成本巨大;三是我国工业企业规模庞大,但大多数企业利润率并不高,面对转型的高额资本与智力投资,显露力不从心的窘境。因此,“十四五”期间需要重点强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力度,为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图2 产业数字化环境下新服务的崛起

对比国际而言,我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催收的经济社会变革中占有独特先机,如图3所示。在驱动经济社会变革的所有因素中,我国都处在优势地位,一是我国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最广泛最深入的国家之一,也是应用场景最为丰富的国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推动第四次科技革命最为成功的国家;二是我国的消费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工业企业数字化过程中,数据的积累和沉淀最多的国家,为数据要素市场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大力推动的“互联网+”行动,成就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网民人群,为全面互联网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四是我国不仅仅是自然人智慧主体最多的国家,在新兴智慧主体规模领域也是世界之最。

图3 世界经济演进范式示意图

总的来说,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表述的那样,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们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相关新闻